本报记者 李庆玲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时值三月下旬,行走在海东市乐都区湟水河两岸,野鸭的身影不时从芦苇丛中飞出,微风吹动岸边新发芽的柳枝轻轻摆动,河畔的迎春花、杏花、桃花争相盛开,一派春光明媚之色。
对于生活在河湟谷地的人来说,湟水河不仅是黄河上游流域最大的一级支流,更是“母亲河”。城市村庄都依河而建,蜿蜒的河道相连如血脉,滋养着两岸的生命与文化,成就了每个人对这个地方的记忆。
“小时候,河水特别清,夏天我们经常下河去游泳摸鱼,后来水被污染变得又脏又臭,河里也没有鱼了。”李善顺,现为乐都区水利项目服务中心湟水河河道治理项目负责人。作为土生土长的乐都高庙镇人,他自小在河畔长大,亲身经历了湟水河从清流成污水的往事。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两岸人口越来越多,部分河道受汛期洪水威胁,塌岸、滑坡等河岸再造现象时有发生,加之严重的乱采、乱倒、乱排、乱挖和人水争地,湟水河行洪宽度越来越窄,导致河道的行洪能力变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是河水污染、河岸坍塌、汛期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时候。”李善顺说。
1998年至2012年,国家下达8期共7440万元投资,修建防洪堤16.84公里,对区域内的湟水河防洪和美化起了很大作用,但还远不能满足乐都城镇化发展的需求。“1998年至2015年,新建防洪堤76.64千米,整个湟水河段治理率达67%,有效保护了乐都区高店、雨润、高庙等5个乡镇的防洪安全。”乐都区水利项目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艳说。
随着治理工作的推进,当地的治河理念也在发生变化。2014年起,乐都治理河道时坚持生态、防洪两手抓,在修建防洪设施时也注重保护环境。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和巡河湖制度,强化执法管控,充分利用湿地工程项目进行水质深度处理,乐都区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2021年末数据显示,湟水河老鸦峡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对河流及两岸环境的管理更加严格,人们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李善顺笑着说,现在大家都“不忍心”往河里扔垃圾了。
通过对河道的专项治理,河流沿线生态修复及绿化,不仅显著提高了湟水河防洪安全保障能力,一改河道“脏、乱、差”的旧景象,还形成了乐都区“一河两绿”滨河景观带,打造出乐水飞堰、湟流长堤、九曲灯阵的湿地生态美景,两岸的绿道更成为了居民休闲散步的重要场所。
春风吹来,清新扑面,李善顺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湟水河,已从我的记忆中回到现实来了。”
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