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基因已现。
2025年初至6月,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近500亿美元,首付款超20亿美元,全年交易规模极大概率将刷新历史纪录。这一数字较2020年~2024年期间呈现爆发式增长,当时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升至523亿美元,首付款总额从6亿美元增长到41亿美元。这种价值重估在二级市场得到积极响应。2025年5月中旬以来,创新药板块成为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创新药板块多日涨幅超过3%。如三生国健自5月20日起连续4个交易日录得20%涨停。港股创新药指数与创新药30指数分别实现28.86%和12.2%的累计涨幅。而医药研发外包指数年初至今仅上涨不到3%,两者行情分化明显。到了6月底,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宣布修订编制方案,剔除CXO企业,聚焦创新药核心公司。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也成为国内首批在编制方案中明确剔除CXO企业的。截至6月30日,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上半年涨幅近60%。国产新药BD的火热,正从全链条带动CXO业绩的增长,前提是CXO要有全链路服务的能力。另一家企业康龙化成的发展同样遵循了这个逻辑。从2024年到2025年一季度,M端业务一直在持续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10.24%和19.1%。其小分子CDMO业务中有81%的收入都来自前端实验室服务项目的延伸和导流。和药明生物类似,康龙前端业务是其发展的基础,后端CDMO则是未来业绩爆发的支点。值得注意的是,康龙化成的CDMO业务是从2020年开始发展,仅用不到5年营收就达30亿级别,比肩很多老牌CDMO企业。这也从侧面证明拥有全链路服务能力的企业在后续竞争中爆发力十足。05 写在最后当然,全链路端到端服务能力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更多企业选择从细分赛道切入。如在多肽、ADC等细分赛道,不少中国CXO企业正在建设自身业务的护城河。只要前端合作可以持续增加,必然能倒流到后端CDMO业务。更为重要的是,众多CXO企业已经开始瞄向未来。不久前,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签订战略研发合作协议,利用其AI引擎双轮驱动的高效药物发现平台,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总合作金额超过53亿美元;6月底,晶泰科技与美国新药公司DoveTree签署数十亿美元合作协议,用于AI药物发现。AI,可能是中国CXO打开未来竞争大门的钥匙。从本质上来看,AI制药未来的竞争焦点不在AI工具本身,也非AI算力,而在谁能更好地将AI嵌入生物学深水区。一方面,中国CXO企业有着深厚的湿实验与临床试验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在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研究与病理研究的高质量数据。即便是因为FDA宣布未来将淘汰多数动物实验而股价大跌的昭衍新药,财报披露其在过去10余年中积累了8000多项从基因治疗到ADC药物的毒理实验案例,这些过去未曾体现出自身价值的数据,在AI的帮助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不仅仅是中小CXO企业,连龙头药明康德也表示在积极探索人力与AI的双轮驱动,用于提升对行业洞见和业务可预见性来更好地服务客户。对国内CXO企业来说,AI结合颇具规模的数据库将助推他们从单一的“实验代工厂”向“全链条服务商”的角色跃迁,国内CXO行业在这个过程中有望迎来产业的再次升级。总的来看,中国新药+CXO的产业组合拳已经成型,随着BD模式的走通,变现路径也已清晰。未来考验国产新药的依然是持续创新能力,对于上游的CXO企业来说,瞄准行业需求为行业带来持续技术革新,给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全新动力,才能破局重生。
CXO美元净利润“掌”握科技鲜闻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